吴浩  /  《十一家——以扶贫搬迁为中心的苗寨影像考察》

摄影师    吴浩

拍摄时间  

拍摄地点  

作品简介

摄影师自述:

一边是悬崖绝壁,一边是乌江支流六冲河,十多户“悬崖苗寨”的村民们耕种着 80 多亩贫瘠的油沙地,以种植苞谷、生姜、李子为生,仅靠来时的那条狭窄的山路与外界连接。为了响应贵州省委省政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号召,村寨将整体搬迁至县城。我决定用影像记录这一典型时期的非典型案例。

为了躲避匪患,这十一家苗民在清末民初时期迁徙至哈冲的一处悬崖上。这里虽土地贫瘠,但也自给自足;这里虽闭塞落后,但也自得其乐;这里虽人口稀疏,但也长幼有序。这里就是桃花源的现实映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梦总是有醒的时候,这个悬崖村落处于地质灾害点,当地政府为了村民安全起见,将实施村寨集体搬迁。这将是一曲痛苦的离歌,田园式的耕读将成为过往,农民的身份将转化为城镇户口,住于城镇,劳于厂矿。他们的子孙将很有可能五谷不分。

作品的第一部分我着重描述当地自然环境、记录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和搬迁过程中的诸多矛盾、紧张、不安、犹豫、纠结等复杂情绪。希望能够揭示搬迁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能够细致地反映村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以及当地的乡土文化。

正如吴印咸所言,“时代给了我创作的条件,我的职责就是记录下这伟大的时代”。如此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让贵州十分具有样本价值,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扶贫搬迁大潮的缩影、都具有即时传播价值和历史价值。正是在此背景下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而这变化的背后更多的是让人对一种生活方式的终结陷入沉思。

一切都在变,都在消失。

评委点评

石宝琇:悬崖苗家,在外力的作用下,突然从高山峡谷的竹棚草屋,搬迁到平原楼房里居住,一步迈进“现代化”。
这个过程,可谓大跨度。作者记录了这个飞跃的过程。作者运用前后生活形态的对比,来展示这种变迁。但在叙述过程中,似有不足,比如前期悬崖苗寨生活,单个孩子的图像偏多。人以悬崖峡谷为背景的画面有近似和重复现象。后半部展现苗家楼宇生活情景的图片,则拍摄的比较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