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岩  /  《大汖村最后十三人》

摄影师    王晓岩

拍摄时间  

拍摄地点  

作品简介

摄影师自述:
大汖 (pin)是一个村庄,一个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千年的村庄。它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盂县梁家寨乡,南距县城70公里,北距滹沱河5公里,是盂县境内最古老的村庄之一。
大汖是个非常奇特的山村,整个村庄建立在一块山体凸出的大石头上,而且这块巨石呈45度角向下倾斜,所以村中所有的房屋都依着这块大石头顺坡而建,上上下下十多层,远看就像是一座 “布达拉宫”。 大汖村现在还保留着完整的传统建筑群,传统建筑达到了95%以上,更令人称奇的是,村中所有的房屋都没有地基,不管是二层还是三层的房屋,只凭粘土和石头垒起,而且千年不倒。
大汖村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正因为如此, 2013年,大汖村入选了国家第二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2019年,又被评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但是,现在的大汖村空了。
近30年来,随着城镇化快速的发展,大汖村的村民或外出打工,或为了生计陆陆续续离开家乡。村中的人口从原来的80多户348人,走得到现在只剩下了11人,其中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48岁。
大汖村的人口经历了一个由多变少的过程。
1949年,大汖村的人口约为300人。
1970年,大汖村的人口为348人。
1980年,大汖村的人口为336人。
1990年,大汖村的人口为250人。
2000年,大汖村的人口为80余人。
2020年,大汖村的人口为11人。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中国的村落迅速地进入凋零和消亡期。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中国的自然村落由360万个,锐减到270万个,消失了90万个,平均每年消失9万个,每天消失245个。
中国的农村正在经历着一场在速度、深度、广度上都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在农耕的乡土中国向“城镇化”的行进中,大批的农民进城务工,劳动力向城镇大量的转移,致使村落的生产生活瓦解,空巢化严重。有些村子虽然村庄还存在,但只剩下老弱妇孺,形成了“只有村、没有人”的空村化局面。
大汖就是这样一个空了心的千年古村,她在经历了打工潮、城镇化后,人口日益凋零。她跟中国大地上成千上万个城镇化进程中的古村落一样,气若游丝,命在旦夕。
不可否认,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目前,美国的城镇化率是82%,英国是83%,日本是94 %,中国现在还是50%多。所以说,在可以预见的今后几十年里,中国农村的空心化问题,还会以目前的速度和烈度一直进行下去,这也必将成为本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变化之一。这种变化会一直持续到普遍的、不安于现状的原因消失后,才能达到新的均衡。
空村化已成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像大汖村这样传统的、自然的、古朴的村庄,先是悄悄地在我们身边消失,然后慢慢地在我们的视野里消失,最后,将在我们的版图上消失。
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地记录这样的一个村庄,记录下这个村庄曾经是如何存在的,否则人们会终将忘记这些地方的模样,我们将以一个村庄最后的影像告诉后
人,我们曾经这样与它依依惜别!

评委点评

那日松:细致而深入的调查和拍摄,成熟而老练的摄影手法,完美而标准的纪实摄影作品。
黎朗:在作品《大汖村最后十三人》中,摄影师以大汖村作为考察对象,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利用图像和口述记录了城镇化浪潮下,一个村庄的历史记忆、生活习俗以及农村空村化的问题。随着田野工作的进程,摄影师将会记录下一个村庄的消失,从另一个侧面也记录下了城镇化对农村巨大的影响。
顾铮:“志异”是摄影,尤其是纪实摄影的要务之一。王晓岩的《大汖村最后十三人》“志”的就是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空心化的“异”。不过他所“志”之“异”,可能至少有两个层面的“异”。一是社会发展大背景下的一个村庄面临消失的“异”,另外一个“异”是因为这个村庄的消失可能带来的当地特有的作为某种“异”于其它地方、地区的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的消失。因此,采取了精细的档案式记录的王晓岩的《大汖村最后十三人》,既体现了他对于这样的特定题材的“异”的敏感,也是一种敏锐意识到如何处理此“异”之后的对于拍摄方法的深思熟虑后的探索。从结果来看,这部“志异”作品比较好地在这两个层面上实现了对“异”的把握和处理。
郑梓煜:村庄是摄影猎奇的重地,其实“猎奇”并非原罪,罪在于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影像掠夺与滥情意淫,太多的摄影者从村庄搜刮了各种图式化、符号化、刻板化的“淳朴”“贫苦”或者“美好”,唯独对作为有机体的村庄及其凋零视而不见。王晓岩在大汖村的工作规避了上述陷阱,扎实平朴,细致深入,以大汖村为一只五脏俱全的麻雀,解剖出大时代背景下微观一角令人的唏嘘变迁,照片所呈现的大汖村的际遇,是消逝的农耕与乡土的最后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