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学中向生活叩问真理

我是一个业余摄影者,96岁。81年至今,先后在全国性影展,专业杂志和报纸上发表座屏0余幅,其中12幅获奖。被《中国摄影》杂志编辑的《摄影之路》一书例为主要介绍对象之一。去年获陕西省自学成才奖。回顾自己身后歪歪斜斜的,每一步,都是在向生活叩足迹问真理。

自我的位置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在寻求自己的位置——是螺丝钉、中轴,还是支柱。自觉不自觉把自身同整个社会事业接联在一起。对于从文革中懵懵懂懂走过的一代青年人,是被动地屈从于生活的抉择,还是顺应客观现实,在抗争中自我塑造?这是一条人生的经纬。

我是一个66级初中毕业生。同许多同代人一样,是带着没有知识的耻辱去迎接我们民族的转机的。78年我被调往宝天电化指挥部工会,脱离了喜爱的美工工作,眼看个人爱好成为泡影,心情十分矛盾。

如何择定自我的位置,正视现实,承认差异是“先决的”,才可能在自我发展定向上最大限度地避免盲目性。作为一个小小的初中毕业生,我的文化知识少的可怜。但是,由于自己长期从事宣传工作,在认识能力方面又实际超出了这个文化基础的界定。加之从小酷爱绘画,使我对艺术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兴趣,再反复比较中我决定自学摄影创作。这是因为,一则,摄影同绘画同属造型(视角)艺术,在审美性质上有血缘联系;二则,自身是一个情感外向性气质,也是可资利用的心理生理因素。在这个现实基础上,我以美学和艺术理论为主干,以哲学、政治、历史、文学、心理学为辅佐,使自学向形成尖顶状的网络知识结构的目标发展。自学的初级阶段则侧重于摄影技术技巧的基础知识训练。

自学,是在现实的夹缝中求索。首要一条是干好本职工作,去尽“螺丝钉”的天职。而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在顺应现实的前提下为艺术追求开拓自由。为了减少工作与自学的摩擦,我坚持向业余要时间、向时间要效率,几乎把全部业余时间投入了自学与创作。六年来,没有完整的休一个礼拜天,只同妻子女儿一起看过两场半电影,五个春节都是在生活现场奔走,通宵达旦更是常有的事。为了为自己赢得客观条件,我主动承担了全处工程技术资料的拍摄。这些年来,为技术、科研、推先提供了大量资料照片,参与拍摄编辑了《宝成电化二十周年》《两宝水害复旧工程》画册,为公司和局六个大型双革展览提供了工程照片三百余幅,使个人爱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效用。我用五口之家的全部积蓄,购买了一台二千余元的高档相机,来弥补技术手段的不足。不但搞好了本职工作,而且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新闻照片二百七十余幅,连续四年被公司、局评为优秀通讯员,赢得了同志们的理解和支持,为立足自学打下了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

求知开阔了我的政治视野,使我在认识生活的同时,循序着世界观改造的进程,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知识培育了我的艺术灵感,使我面对纷乱陈沓的生活形态。拍摄了一大批反映铁路工人的习作和作品。继《子弟》荣获全国青年影展铜牌奖之后,83年我有19幅作品入选《大众摄影》杂志在京举办的黑白个人联展,成为全路和陕西省第一个参加联展的作者。最近,《亲人》一作又被调往参加国外展出。不得不承认,这微薄的收获,凝聚着一个自学者向命运抗争的汗水和心血。

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一个人的命运,从根本上讲,是在顺应客观现实既定的条件下主观抗争的结果。只讲抗争,就会使我们可能陷入个人的泥沼,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中,丧失政治热情,使个人努力同社会的具体要求相悖,只讲顺应,又会抑制和扼杀个人潜力和可资开发的才智,不利于社会对人才的期望,同社会整体需要相悖。自我的位置在那里,在我们的社会整体之中。

真知——实践的落果

热爱生活,具有志成才者获得坚定不移的信念、百折不挠的勇气和锲而不舍的毅力的情感基础。一个人发现自我的位置并不难,难的是在这个位置上去认识知识的真理性和相对性,使“死”知识变活,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回顾我的自学创作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由证实生活到理解生活。我热爱生活,更热爱熟悉的工程队生活。爱,是我面对生活的基点和创作冲动的内驱力。69年参加工作后,一直奔波于千里铁道沿线,工人们常到野外施工,风餐露宿、日复一日地劳作,年复一年地创造。一条条铁路、一座座隧道桥梁、一幢幢楼房厂舍,都是他们汗水浇筑的杰作。反映他们的艰苦劳动,证实他们的创造价值,成为我自学摄影初级阶段的开首题材和直接目的。我在掌握了摄影的基本技术后,狂热地投入了实践过程。哪里施工艰苦就往哪里去,哪里作业紧张就往哪里奔。止于81年底,拍摄了大量的施工场面和劳动镜头。可悲的是,这些辛辛苦苦来源于生活的真实形态,仅仅作为一种真实的、或有一定艺术趣味的记录,证实了艰苦,证实的劳动,竟表达不出自己对已有生活的感受。无法唤起人们通过形象瞬间从更深刻意义上去理解工人劳动的创造价值。我开始怀疑“证实生活”功利欲望的可靠性。

迫于对实践的思考,我把自学的阶段性安排从摄影本身转向了更广袤的社会生活。力求从哲学、历史、社会政治经济、伦理观念的沿革诸方向去提高自己对生活的辨识能力。在深入生活的具体过程中,改变那种走马观花式的陋习和摆布、导演的创作方法,注重抓拍,注重瞬间提炼,尊重生活对象的自我表现力。

81年9月,宝成铁路发生了毁灭性水害,我辗转河南、湖北赶到抢修工地,组织立功竞赛活动,投入了紧张的抢修生活。白天一起到工地,一身泥,一身水;夜里一块睡地铺,蚊子叮,臭虫咬。艰苦的生活,共同的愿望,使我耳闻目睹为之一新。在这里,只有个人利欲与国家利益矛盾的同一,具体意义的个性同抽象意义上的人的本质的对立和谐现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偶然与必然这些哲理范畴的抽象概念,在生活丰富而又复杂的形态过程中找到了它们的归宿。没有高昂的口号,只有扎实的行动。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典型,都是一个整体。他们作为工人阶级的一员,对工作、对人民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对形势、对我们生活中的种种弊端,又有着偏激的愤和不甚全面的看法。忠诚而又执固,高尚而又不是完人。生活就是这样矛盾,肆意拔高趋之造作,恬心粉饰流之虚伪。短短两个月时间,我初步获得了把“真实”从生活真实形态中剥离出来的艺术判断力,迎来了我探求生活真实的转机,拍摄了《抢修归来》《宿营车里》《你追我敢》《战塌方》等一批较能反映生活真实而又初具艺术稚形的习作和作品。先后发表于中青报、人民铁道报和大众摄影杂志。真实的生活形态并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质朴的情感不能代替理性的思考、爱生活的良好企图并不与艺术效果完全对值——这才是抢修生活给我的最大收获。

第二阶段,是由理解生活到对艺术的理性思考。82年后,改革以其强大的推动力加快了生活的节奏,也加快了我自学创作的进程。我着手调整自己的生活计划,把艺术实践与理论探讨一并予于重视,在二者之间进行积极的探求。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我摸索着贯穿于我国整个艺术发展史的理性精神的主线,以及两千年封建大一统所特有的民族心理结构的框架和小生产观念的强大惰性力;通过对现实作哲学的思考,我初步理解了作为客观社会主体的人的本质属性的范畴,以及人在艺术表现范畴内本质属性的显现和揭示的联系,通过艺术实践的总结,我理解到抽象意义上的“生活真实”与艺术范畴具体意义上的真实的差异性和一致性;通过对其他艺术形式的狩猎进而对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有了比较明晰的见解,领悟了艺术表现在较高层次上对形式的肯定,从而取得自己相对独立性的缘由。知识改变了我实践中的盲目性,更使我感到,仅仅企图从摄影美学本身去寻求它的内在规律而不能把它放在社会形态的整体中去加以考察,不是形而上学,也是政治上的无知。依此,开始对摄影界已有观念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且,越来越不能满足于用一些突发性、情节性和戏剧性的题材去表现生活,用一张张笑脸去简单地颂扬光明。我感到,由于长期极左思潮的影响摄影界那种对生活真实概念化的理解所促成的艺术功利主义,往往使艺术等同于政治说教,致使主题先行的指导思想严重地危害着艺术去表现时代变革的潮流,很难出现高质量的作品,而去深刻揭示人的本质力量、人的观念变化。反映社会生活的矛盾,则实际上成为摄影艺术的禁区。带着这样的疑虑,在近几年来的自学创作实践中,我把着眼点紧紧盯住社会主体的“人”,追求真实,崇尚力量,揭示矛盾,注重体验,初步形成了自己艺术追求的风格。

第三阶段,是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去不断创新。我所追求的真实,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复苏与迸发。人的本质力量即生命力、创造力。在我特定的生活基地上,则是通过大量体力劳动者的形态传导给我的情感。闪耀着其审美价值的光彩。回顾过去仅仅一般情节性的选择与捕捉,根本不能适应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这是因为,情节性的形态往往掩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作为一种尝试,我改变只着眼于情节的方法,更多地是通过对情节的分析、比较、判断,进而摈弃一般性情节的干扰,去探索人的本质力量,即通过形象自身表现出自身,传导出生命力的信息。这种力,是一种自然流洩或本能抑制,他属于他自身。比之情节性喧嚷所产生的形态,更丰富、更内涵、更深刻、更富于孕育性,也就更富于艺术诱惑力。去年在宝鸡车站改建工地,打桩机日夜不停,时值六月,烈日当头,工人们个个汗流浃背。尤其是打桩班的作业班长,体态强悍、作风严谨,特有的气质一直吸引着我的注意力。我追随他五天,未能发现满意的瞬间。第六天打桩机突然出了故障,修复后,他牙咬哨笛,溅满油渍的脸上流露出难得的笑容,一副成功者的自豪!诙谐中显出得意,得意中又觉爽达,大咧着厚厚的嘴唇,斜睨着的双眼,自在地释放出一种无形的自信力!这正是我所乞盼的瞬间!此作(《成功》)参加全国职工影展,以它独具的个性魅力使人们体会到了铁路工人对自我创造力的肯定,荣获一等奖。而另一拙作《道钉》画面上仅是一位铁路青工,他手扶道锤站在轨排上,没有与情节发生联系的纠葛,袒胸露腹,肌体健美,仰天大笑,如醉如痴,使人从对象本身体会了青年一代被唤起的改变现实的内在创造力,使人从审美角度获得了人体生命力振颤和扩张的感受,揭示了筑路工人豪迈的气质,与社会变革的生活整体产生了必然的联想,而入选国际青年年《美妙青春》影展,并被现代摄影杂志刊用。

深刻揭示矛盾,展现它积极的发展趋势,是我所追求的真实的内核。在创作实践中,我注重对依附于具体生活形态的各种矛盾的判别,以及矛盾的相互依存形式的分析,继之从纵(历史)、横(现实)的交织点上去进行艺术剖析,使作品在一个相对的现实空间中向历史和未来的时空伸延,获得较大的信息量。这在我的农村题材的创作中反映较为明显。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情感。自然,农村题材也就成了铁路题材以外的主要方面。拙作《变迁》通过烈日下手扶拖拉机辛勤耕耘的青年农民的背影,对人的精神的巨大变化作了充分的肯定,展现了广大农民多年被压抑而终又爆发出来的发家致富的力量,进而,揭示了农业个体经营同专业化生产趋势之间的潜在矛盾。入选全国十三届影展,而另一拙作《朗朗书声出窗来》从拍摄到发表,自身就切实体验了一种复杂的矛盾心理过程。83年4月,我到隧道工地出差,附近山村不时传出朗朗书声。午饭后,当我来到村里时,面对一座破烂不堪的庙台和正在台口里朗读课文的儿童,真有一种不能言状的情感。昔日香烟四起的庙台里,今日的一代新人;昔日封建迷信的场所,今日文化启蒙的课堂!历史的陈迹和生活的真实诙谐地处在同一空间,而解放三十年来,生活又演出了多少现代迷信的悲剧!致使孩子们仍重演着我童年的旧景。矛盾,生活就是这样矛盾。它与全国比是属个别,是属偶然,而同广大山区和偏远农村比,又不得不承认是一种普遍,使它作为一种生活的真实,并没有丧失其直接升华为艺术真实的典型意义。此片在大众摄影杂志获奖后,许多摄影同行都从摄影应该揭示生活矛盾这一方面给予肯定。

我所追求的真实,是建立在全部情感体验之上的。由于工作关系,每年,我都有大约一半以上时间奔走于施工现场,使我有机会同工人们保持紧密的情感联系。把体验作为自己向有限的生活圈子索取题材的有效途径于平淡的生活场景中发现不平淡的主题。82年渭河大桥人工架梁,十二月的河川冰刀霜剑。当五十二吨重的钢梁徐徐上升时,我看到了,视点中心弓背曲体推绞盘的工人,沉重缓慢的脚步,巨大的力沿着放射状的桥梁向空间扩张,地平线上钢缆和轨道向前伸展。我激动地拍了下来——一群开拓者(此片名《开拓》),整个作品饱凝着一种压抑和持重的艺术气息,沉积着一种涌动的力量。向人们提出了一个“谁在开拓时代的道路,谁是历史的主人”的历史命题!此作先后两次在京展出,荣获全路优秀作品奖和工人日报年赛三等奖,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体验,是情感的付出,理性的交换。它使我对生活真实的理解,从浮浅趋于深沉,从表现趋于本质,净化着我的主观世界。它最明显的功效是能医治粉饰生活的毛病,激励自己从生活的多维去寻求反映和揭示生活的真实,去实践表现铁路工人的使命感,如我所拍摄的《开路的人》。

回顾《开路的人》的创作经过,正是长期情感体验和对生活多维性表现探索的初步结果,也是对生活真实的回报。每当我出差到襄渝铁路沿线,看着隔几站就出现在路基旁、山坡上为开路、护路而殉身的铁道兵、路工和民工的坟墓,就怀念起我那些牺牲了的同伴和师傅们,深为不能用摄影去为他们在艺术的领地上开出一片告慰英灵的草甸而疚恨不已!80年时,我就向几位摄影好友倾诉过这个心愿。去年,我到大巴山隧道工地检查安全生产,看着铁路对面山坡上开路人的墓群,一种无法抑制的创作冲动冲决了长期积愿的心胸。我三次爬上山巅,选定角度,等待光线,终于把那耸立于巴山之巅的墓碑虔诚地放在了自己情感体验的基座上,移向了摄影作品的画面中。

此作在中国摄影杂志发表后,产生了积极的反响。画面中央佇力的石牌下,一群沉睡的墓冢。碑后,一座铁路大桥横跨河谷,远方,连绵不绝的山峦。作品以一种肃穆、悲怆的空灵,让人们在审美再创造中,去体验,人与自然的抗争、征服、被征服,成功与失败、死亡与长生;去体验生命的价值。

理想在于过程

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然而有志者千万,成事者一二。这也是历史事实。机遇,一般不能被自我所把握,这就要求每一个自学者,不只要把希望寄托在成功的彼岸,而且更应该把理想见实在不谢追求的过程之中。

从78年走上自学摄影的道路,就我所取得的收获,对于一个业余作者,可谓初见成效。但在汗水与果实的天平上,悬殊之大,令人自惭形秽。所发表作品的确微乎其微。经常是,长途跋涉赶到工地,左拍右拍,使尽浑身解数,而冲印完毕后,却提着一张空网,一无所获。有时为丧失一个瞬间,气得食之无味,夜不能寐。去年1357大桥架梁,我先后在工地一月余,四十几米的桥墩爬上爬下。附近的大山东寻西找,架梁时赶上暴雨,淋得全身尽湿,冷得说不出话来。拍了大量胶片,竟出不来一张作品!这是毫无结果的劳作,又是饱育激情的满载。那挥汗如雨的工人,那凝固血汗的桥墩,那载负时代列车的钢梁,都沉积在记忆的矿藏中,等待我来日开掘——失败的价值。

理想的路,要用意志去铺垫,毅力去夯实。为了赶拍宝天线验工资料,我冒着盛夏酷热,身背几十斤重的器材,饥一餐、饱一顿,翻山越岭,十五天时间,只身徒步全线近三百里的路程;去年12月补拍绵汉大桥工程资料,正是大雪封山,凭着自己的记忆,沿着巡山的路径,一步一滑地爬上山顶。下山时脚下打滑,无法自控,眼看身下咆哮的渭河,手脚使不上一点力气。一种不可遏制的死亡的空间向我袭来。我心里一凉:完了!任凭徐徐下滑,静静品尝着“死”的滋味。也该走运,身下摄影包的钢板顶住了雪下岩石的直棱,我一手压包,这才翻身坐下。我拔来周围零星的草蒿枯枝,用鞋带扎在脚下,这才挪下山来。大难不死,浑身汗水冰凉。每每想起,后怕不已。至于给家庭带来的苦衷,也是一言难尽。去年六一我又外出拍片,不得不放弃同孩子们一起登山的许诺。走上去车站的小路,我是走两步,退一步,小女儿那双委屈的泪眼和乞求的目光,穿刺着我的心田。往事历历,大女儿已经十岁了,也大概只同她们一起上过一两次公园。眼看快走到车站了,我再也忍不住了,一掉头向家中走回。这,也算是一个父亲!

我想,每一个自学者都会有这番苦衷,也还会有另一番难言之隐。这就是,必须跨越人为的路栏。虽然我们的党和国家在千方百计地为自学者创造成才阶梯,各级组织也为他们大开方便之门,但是,现实生活中确实难免有种种反常现象。业余时间,吃喝玩乐天经地义,坚持自学,反遭非议;不出成果,被人讥讽,出了成果,树大招风,妒忌、中伤接踵而至;离职上学,顺理成章、在职自学,是非难辨,如此等等,我们不得不瞻前顾后,难得畅展手脚。就拿我来说,生活中最大的阻力并不在于苦,在于累,而在于不能战胜自己。许多人从固有观念出发,能允许一个人的平庸,却不能原谅一个人的追求。每有作品获奖,更是百思不解,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我困恼过,气馁过,诘骂过,有多次提出调往专业单位。而更多的时候,是对自我意识的狭小的愧疚。而正是在同自身的自私虚荣和意志懦弱的斗争中,我深深感到,离开了组织的培养,摄影创作的物质条件从何而来,又何以在创作中挪动脚步?成功的账簿上,不能只记下自己的名字。基于此,我才在组织需要时,谢绝陕西画报社的上调,坚定地在业余创作的道路上一撞到底了。

淘金者未必都能成为富商大贾,但还是“淘金者”。唯其失败,才知成功不易;唯其艰辛,方显真挚;唯其苦涩,才赋予我们开拓理想的权利。既如此,成功与否,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检验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理想之光,并不只照耀佼佼的成功者,恰在那默默无闻的攀登者身上大放异彩。彼岸是一个无限的终极,理想,在于叩问生活真理的过程之中。在不懈的追求中。我们感受了生活的丰富,精神的充实,自我的奉献,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