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奖”评委篇上:多元、学术、公平、公正
2019年12月23日 19:05
终评会现场
而有着丰富的奖项评选经验且非摄影界人士的评委会主席孙振华则从评审机制的设定和具体的评审管理上使本届“侯奖”以公正、公开、透明的方式顺利进行,让每一位评委的意志都能有所体现,以维护“侯奖”的学术公正性。
这一评委组合在保证对摄影的学术追求的基础之上,秉承侯登科先生的摄影理念以及“侯奖”宗旨的同时,最大程度呈现本届“侯奖”所坚持的多元化、学术性以及公平公开的原则。
自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创立以来,我是全程参与者,但这是第一次作为评委参与具体的投票。——于德水
于德水是前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组委会的执行主任。在过往的十多年里,作为参与者的他也一直在观察着“侯奖”。
“从总体上来看,‘侯奖’在中国摄影领域呈现着这样一种姿态:以摄影的方式和手段对当下社会的各种现状进行关注和介入,对社会议题直接进行参与。从这一届评选的结果来看,还是呈现了这样的特色。”于德水说。
除了在宗旨上的把握,作为中国纪实摄影领域的参与者、推动者,“侯奖”还特别注重在摄影语言表达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他认为,从这次的评选结果来看,总体上都呈现了对当下社会的关注和对社会焦点问题的回应。同时还包括了以摄影连接人最为内在的精神世界,这一点在廖璐璐的《姐妹2011-2021》和周强《生》中最为显著。这两个项目对人的精神状态予以深度地介入,长期不懈地关注和追踪个人命运在现实生活中的变化,“这是特别值得给予褒奖的实践样式”。
在本届的申报作品中,对某个人群内在精神的介入和在现实社会的存在,譬如陈劲的《小镇青年》等都在这一方面做了非常有深度的挖掘和实践。“这是目前中国摄影非常可喜的一种实践样式。我觉得这是一种发展、一种进步。”
此外,据他观察,这一届的投稿量系历届之最,整体质量上也有所提升,但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具体的评选过程中,对这方面的作品做了相当大程度的屏蔽。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评委们将多样化和对题材介入的深度纳入了考量的范围。
首先我们要求一个程序的正义,然后我们才能够求得一个公正的结果。——杨小彦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小彦是本届评委会成员中做过最多次的“侯奖”评委的专家。他先后担任过第一、二、三、六届“侯奖”评委,是“侯奖”的“老人”了,虽然他半开玩笑地自称是摄影界的“边缘人”。
在他看来,本届“侯奖”的评审机制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孙振华担任主席,并始终坚持一种程序的正义,即评奖过程中,哪怕出现了一些意外的问题或者不一定符合评委各自的潜在期望,但既然定下了规则,就不能打破规则。“我认为未来类似的评奖都应该按照这种方式来进行。首先我们要求一个程序的正义,然后我们才能够求得一个公正的结果。”
再是评委之间的保密。他说,自己来到终评会现场才知道谁是评委。“这种保密的好处在于减少了评委之间私下的过分沟通,以防止在评审现场形成主要的意见,影响其他的评委。”
在评选过程中,他坚持认为:即便有成熟的摄影家参加了奖项,且他们的作品已经产生了某种社会效果,但不能因此转而去选择那些似乎还没有影响的项目。因为评选要体现出评委的眼光,而这个眼光必须建立在专业的水平上。“这个奖项不是单纯的‘扶贫’,还要体现出评委们的专业眼光。‘侯奖’本身也要代表侯登科生前一直对影像质量的坚持和对透过镜头探索社会真实的鼓励。”
当然,在终评会的讨论环节,他也接受了其他的意见。“某些作品,仅仅看图片似乎还不能完全看出摄影家的良苦用心,也就是说,除了图片本身可能还有所欠缺,但当我们进一步讨论,则(应该)是摄影家实践的过程和他/她在这个工作中的付出。”
摄影奖项的评选还是要回到一个更结合摄影特点的轨道上。承认最后的成像结果的同时,还要注意到摄影——尤其是纪实摄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既然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那么它的结果一定是和工作、实践密切相关的。成品和实践之间应该获得一个平衡。“有些照片表面上看似乎不是特别惊人,但是她的实践过程确实令人感动,或者说她秉持了一种信念去真实地记录一些很难得的事件,并且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跨度,所以我觉得她应该获这个奖。”
“总体上,这一次评选非常好。结果相对还是合理的。”
找到一条比较固定的风格和理念,这是“侯奖”在未来的发展上最需要的。——闻丹青
与于德水一样,闻丹青虽然也曾以监察的身份参与第五届“侯奖”,但这次也是他第一次担任“侯奖”的评委。
他曾任《中国摄影》杂志的主编,有着丰富的图片编辑经验。“对我来说,能够比较集中地看这么多照片是挺好的一个机会。这些摄影师们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让我能够了解很多当下的状况。”
此次的评选结果与他预想的差距较为接近,“三个获奖项目是不错的”,“陈杰的作品是大家公认的。纪实摄影还能坚持这些题材的拍摄是非常不容易的,能让这些作品跟公众见面就更加难了。陈杰这些年对环保以及整个社会状况的关注是难能可贵的”,“廖璐璐的作品,我在第一次看的时候,印象就非常深。她选取的这个点特别好。一对出生在农村的双胞胎姐妹,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有了不同的经历。这些年,女性,特别是比较底层的女性,应该说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难度更大。这个作品是对时代的映射。虽然摄影技巧上有待提高,但对这个题材的整体把握都是非常到位的。”
曾为多个摄影奖项担任评委的他认为:对摄影师来说,“侯奖”这样一个民间的奖项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对“侯奖”自身来说,应该要有自己的面貌。比如,美国奥斯卡和法国的戛纳奖评出来的影片,风格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国内当下的各种摄影奖项更需要个性,每个奖都要有自己的个性。
“侯奖”在未来的发展中,最需要的是找到一条比较固定的风格和理念。
【相关阅读】
受难者的光荣 | 顾铮:“出”“入”之间的张力与“边缘”的意义——关于侯登科的摄影
受难者的光荣 | 李媚、于德水:苦难的价值——侯登科留给我们的启示
受难者的光荣 | 陈家琪:永远的过去——也算是对侯登科的一种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