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璐璐:“侯奖”颁给我,鼓励了像我一样默默拍摄的摄影人

2019年12月20日 14:39侯登科纪实摄影奖

2016年2月,美霞和丽霞在北京东沙各庄村路边拍了一张合影。2016年2月,美霞和丽霞在北京东沙各庄村路边拍了一张合影。

廖璐璐,一位70后的自由摄影师、纪录片导演。在过去的近十年里,她长期深入报道女性、公益、环境等方面的社会题材。她申报的项目《姐妹2011-2021》在第七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终评会第二轮评选中,总得分排名第一,成为本届“侯奖”的获奖者之一。

上周,组委会邀请她聊聊获奖的感受。她沉淀了几天之后,终于发来了长长的感言。

 

获奖感言

在我心中一直对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心怀敬畏,因为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个摄影奖项,更多的是记录时代,关注人性。侯登科先生用他的一生来诠释了对于摄影的热爱和理解,那种质朴真挚的影像具有穿透时代的力量!这也是我追求的目标。这个奖颁发给我,其实是激励了像我一样默默拍摄的摄影人。这种精神上的支持和鼓舞让我倍感温暖!感谢评委会的各位老师给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感谢丽霞、美霞和她们的家人们、朋友们!是她们的坦诚和包容才有了这个作品的今天。感谢任悦老师!她是我的领路人,给我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让我认识到影像的表象之下最打动人的是最质朴的本质,把我这个自小学习绘画的人带上影像之路。我承认这个过程并不容易,甚至是痛苦。中央美术学院邹盛武老师曾说:“每个人的照片就像一面镜子,你的思想,你的欲望,你的追求都会诚实的反应在你的照片里。”拍照片就是个照镜子的过程,认清自我,读懂他人。

2011年夏天,在为公益机构提供摄影服务的活动中,丽霞所在的机构过于偏远大家都不愿意去,所以我成了接盘侠。开始我热情很高,特别期望能早日做个展览,2012年10月我参与了一个小型的展览,但是美霞看完展览给我发了一封长长的邮件表示她不希望这些照片被发表。美霞的决定促使我陷入了思考,到底拍照片是为了什么?到底什么才是好照片?她们让我重新认识了成功的涵义和对影像的理解。我决定尊重她的意见,等她同意了再谈发表的事情。这一等就是五年。感谢李楠老师,在她组织的“她们拍她们”项目中《姐妹》首次发表在《南方周末》。

2011年7月16日我拍摄了第一张照片。截止到2019年7月16日是拍摄这个项目的第九年,总计三万两千八百三十五张照片。还有视频和深度访谈。这九年里我记录了这对姐妹的生活轨迹和改变。在这个过程里我也曾怀疑过自己,用这么简单朴实的方式拍摄,到底意义在哪里?这些年我跟随她们从城市到乡村,从乡村到城市,见证姐妹俩的成长、见证她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见证她们的孩子从懵懂少年长大成人,我想这就是最大的意义所在!这是一部个人史也是一部影像小说。平实的记录拍摄我认为是最好的呈现方式。无论是乡村女性还是城市女性都会在生活中遇到很多困惑甚至是磨难,关注她们其实就是关注我们每个人的命运。

作家梁鸿曾经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希望大家少一点坚硬,多一点柔软和疼痛。有疼痛才有尊重,有尊重才有敬畏,有敬畏,才可能以一种善感而平等的心去面对他人和这个时代。”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正啃着冰老玉米,跟拍一辆大货车去往木兰围场的路上。凌晨2点18分到达围场,室外温度零下18度,高速四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走了将近13个小时。那时的我内心很充实,因为我在做自己喜爱的工作。今年,此时的我往返在医院和家庭之间,开启了另一个专题的拍摄。作为一个并不年轻的拍摄者我正站在人生的马拉松跑道上努力生活、缓慢前行。

虽然在生活的洪流中我们都会被时代裹挟,但是我依然相信人性的力量!很多东西应该被看见,值得被传播。用最笨的方法走最远的路!在这个快速阅读的时代,我愿意做一件慢事!

 

主题阐述

这是女性的故事,也是乡村三代人改变命运的故事。美霞和丽霞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出生在河南兰考县的一个普通乡村。长大以后,姐妹俩开始了不同的人生。美霞成为了乡村小学的一名教师,她对这份工作兢兢业业,却依然无法改变乡村教育滞后、凋零的现状。丽霞走出了乡村去深圳打工,亲身经历了一个打工者的酸甜苦辣,从公益机构的一名志愿者开始踏入公益行业。

美霞和丽霞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出生在河南兰考的普通乡村。2012年春节,四年没回过老家的丽霞和姐姐美霞在村里的田地里相视而笑。美霞和丽霞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出生在河南兰考的普通乡村。2012年春节,四年没回过老家的丽霞和姐姐美霞在村里的田地里相视而笑。

2009年11月,丽霞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自掏腰包在北京东三旗村村口一家倒闭的饭店二楼租下了一个不到40平米的空间,成立了“木兰社区活动中心”,为打工姐妹服务。为在北京生活、工作的外来基层打工女性提供服务和帮助;尤其关注女性打工群体的精神生活,帮助她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丽霞成了生活在北京城边村的草根NGO的负责人。2010年机构正式注册工商,2016年4月民办非营利机构注册成功。

2019年5月,北京繁星戏剧村小剧场,木兰花开和中戏合作的基层女性《生育纪事》正在排练。2019年5月,北京繁星戏剧村小剧场,木兰花开和中戏合作的基层女性《生育纪事》正在排练。

在北京六环附近的城中村丽霞所在的机构几乎每年搬一次家,不断提高的房租是机构每到年关最大的难题。这里成了附近打工女性的心灵港湾,经常来参加活动的红佳因为家暴离婚远走他乡,她曾经这样写道:“2006年我带着小儿子来到北京,最开始在建筑队干活时,给人搬砖,手磨得都是血,盖房顶,四五块砖同时往上扔,让我接住我就得接住。100斤的水泥袋我一袋袋的背。做过铁门,大铁门得有多沉啊,男人扛门,我也扛门。男人能干的活,我都能干。为了孩子,为了生活,为了自己,我能不好好干活吗?如果我没有出来,我可能现在还要半夜起来上山放羊,随时忍受他的打骂。”打工女性在这里抱团取暖相互安慰,互相激励。她们见证了这个公益机构的成长过程。

2011年8月在北京东沙各庄村的停车场,木兰花开社区活动中心的夏令营军训正在进行。2011年8月在北京东沙各庄村的停车场,木兰花开社区活动中心的夏令营军训正在进行。

丽霞在机构8周年的夜晚写到:“我们都做不了传统意义上的光荣而伟大的母亲,我们在家乡,无力给孩子好的物质条件,我们带她们来到城市,寻找生活的一点希望,却无法给她们正规的教育。我们只能够“抱团取暖”,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我们走到一起聚起小小的力量,我们生活中虽然充满了艰辛,却依然歌唱。我和我的伙伴们,一次次的在搬迁中重新开始工作,一次次在流动中寻找和大家一起前行的机会和可能,有时候会走一步退两步,有时候会从头再来。在这样的“流动的状态中”在这样的窘迫的环境中,我们就是这样的“活着”。回首8年,八千里路云和月,这样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充满了无奈、艰辛,泪水,当然也有很多欣慰的点点滴滴。最欣慰的是我们依然“活着”,不能做大,就做力所能及的,不能改变社会,就改变自身。也许,我们这样一个由流动女性组成的“木兰”组织,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不论处于什么状态,“活着”就自有其价值和意义所在。”

妹妹丽霞的女儿瑞卿是典型的流动儿童,小学到中学上的都是打工子弟学校。2018年瑞卿获得uwc两年全额奖学金,今年考取美国St.Olaf全额奖学金。

2019年6月云南西双版纳植物园。瑞卿和妈妈丽霞的毕业旅行。和许多母子一样丽霞和女儿瑞卿有亲密也有争执。2019年6月云南西双版纳植物园。瑞卿和妈妈丽霞的毕业旅行。和许多母子一样丽霞和女儿瑞卿有亲密也有争执。

2012年2月春节河南南阳。这个向后走的人是丽霞的丈夫。和许多为了生活远隔两地的打工夫妻一样,丽霞和他也是如此。逐渐习惯了分离成为生活的常态。2012年2月春节河南南阳。这个向后走的人是丽霞的丈夫。和许多为了生活远隔两地的打工夫妻一样,丽霞和他也是如此。逐渐习惯了分离成为生活的常态。

姐姐美霞在意识到乡村教育的困境和自身生活的思考中,逐渐认识到行动的力量,后来因为工作调动,她到全乡镇最偏远的一所小学教书。她想把网络课堂带到学校,没有经费和电脑。在妹妹丽霞的帮助下姐姐美霞从北京收集了几台二手的老电脑,手拿肩扛的带回学校。让村里的孩子能用电脑共享优质的师资条件。阅读课、绘画课等一系列的课程给这所乡村小学带去了生机和活力。而每年将近六千的专用光纤费用依然是这所学校的一个难题。同年,美霞的儿子大学毕业后,选择在扬州的一家公益机构工作。

美霞、丽霞的妈妈是典型的乡村女性,一辈子操劳,总是把自己的需求放在家里人的最后。虽然是乡村女性但是她有文化不重男轻女,从小就支持姐妹俩去读书受教育。从最开始对丽霞做公益的不理解、担心到后来的支持理解。妈妈也逐渐向丽霞敞开心扉说出了自己没拍过婚纱照的遗憾,在丽霞的帮助下圆了自己这个心愿。

这是女性的故事,也是乡村三代人改变命运的故事。左上一:15岁的美霞在乡里的照相馆拍了这张照片。右上一:2015年丽霞来到芦村,这是木兰机构在北京租住的第二个办公地点。如今这里在逐渐拆迁,不远处的高楼依稀可见。左下:2015年11月美霞和丽霞的妈妈终于完成了想拍婚纱的愿望。右下:2012年2月12岁的瑞卿站在妈妈丽霞老家河南兰考的土地上,这个12岁的少年不知道八年以后她会踏上美国的土地。这是女性的故事,也是乡村三代人改变命运的故事。左上一:15岁的美霞在乡里的照相馆拍了这张照片。右上一:2015年丽霞来到芦村,这是木兰机构在北京租住的第二个办公地点。如今这里在逐渐拆迁,不远处的高楼依稀可见。左下:2015年11月美霞和丽霞的妈妈终于完成了想拍婚纱的愿望。右下:2012年2月12岁的瑞卿站在妈妈丽霞老家河南兰考的土地上,这个12岁的少年不知道八年以后她会踏上美国的土地。

美霞和丽霞这对乡村姐妹充满对命运的抗争,追求精神独立和自由。她们不符合以往对乡村女性的定义。在追逐财富为第一原则的现实生活中,显得格格不入。她们并不富有,却要追求精神独立和自我成长。这是女人们自我觉醒、学习、改变的成长故事。在追求精神和心灵独立自由的道路上,她们走了一条前人没走过的荆棘之路。她们的亲身经历展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2011年7月16日我拍摄了第一张照片。截止到2019年7月16日是拍摄姐妹俩的第九年,总计三万两千八百三十五张照片。这九年里我记录了这对姐妹的生活轨迹和改变。在这个过程里我也曾怀疑过自己,用这么简单朴实的方式拍摄,到底意义在哪里?这些年我跟随她们从城市到乡村,从乡村到城市,见证姐妹俩的成长和改变、见证她们取得的每一点改变、每一点成绩、见证她们的孩子从懵懂少年长大成人。我想这就是最大的意义所在,这是一部个人影像史也是一部影像小说。

2013年7月,美霞在繁星戏剧村小剧场演出,站在舞台上美霞的第一句是“我已经没有梦想了!十几年一晃就过去了。我被生活工作家庭责任义务重重包裹,渐渐地遗失了自己的梦想。夜深人静时,我一次一次地追问自己:我还有权利追求自己的梦想吗?我还有勇气追寻自己的梦想吗?这样苦闷的日子我还要熬多久?不,我要抓住年轻的尾巴,我不想再只为别人而活。我想在以后的岁月里,为自己精彩地活一把!”这是美霞平生第一次站在舞台上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是木兰花开社区活动中心在北京的繁星戏剧村排演的内心独白剧。美霞和丽霞的妈妈此时正坐在观众席听女儿的心里话。2013年7月,美霞在繁星戏剧村小剧场演出,站在舞台上美霞的第一句是“我已经没有梦想了!十几年一晃就过去了。我被生活工作家庭责任义务重重包裹,渐渐地遗失了自己的梦想。夜深人静时,我一次一次地追问自己:我还有权利追求自己的梦想吗?我还有勇气追寻自己的梦想吗?这样苦闷的日子我还要熬多久?不,我要抓住年轻的尾巴,我不想再只为别人而活。我想在以后的岁月里,为自己精彩地活一把!”这是美霞平生第一次站在舞台上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是木兰花开社区活动中心在北京的繁星戏剧村排演的内心独白剧。美霞和丽霞的妈妈此时正坐在观众席听女儿的心里话。

美霞和丽霞这对姐妹的命运,是中国众多乡村女性命运的一个浓缩。她们出身农村,属于人生可能性并不太多的起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部分女孩早早出嫁。一部分女孩走出乡村希望在城市里寻求改变生活之路。而回不去的乡村和融不进的城市又成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她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具有当代社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乡村打工女性大约9718万左右的群体几乎全体失声。没有人知道她们是怎么想的?她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她们的愿望是什么?她们才是最需要被关注的大多数。她们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也需要被更多的人看到她们生活真实的样子。记录她们的存在是这个时代的印记。

 

摄影师简介 

廖璐璐,自由摄影师、纪录片导演。长期深入报道女性、公益、环境等方面的社会题材。

作品刊登:腾讯《活着》、《谷雨》栏目、凤凰《在人间》、《南方周末》《环球时报》、《中国摄影》杂志、《中国国家地理》《中国青年报》、《旅行家》杂志、《中国妇女》英文版杂志、《巴西圣保罗日报》《澳大利亚人报》、加拿大《环球邮报》等。

 

2012年10月 北京《寻找故乡》5人联展

2013年04月 纽约 马格南基金会《摄影的延展》项目邀请(公益摄影的延展)

2015年08月 大理摄影节《平凡 不平凡——腾讯图片影像力创新展》

2015年09月  平遥摄影节《轻舞飞扬18位女摄影师》展览

2015年05月 《蝴蝶效应》摄影先锋论坛

2015年10月 《珍珍蜜桃》“另一个影像节”幻灯展(印度、新德里)

2015年11月 《珍珍蜜桃》首届加德满都国际摄影节(尼泊尔)

2015年03月-2016年07月参与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赞助、由《大众摄影》杂志社策划出版《创业者的影像故事》项目。

2016年09月   与残联、《再站起来公益基金会》、腾讯《活着》栏目共同策划拍摄中国残奥会队员项目,发表“我是超人”图片故事专题报道。

2016年11月 中国艺术摄影周参展

2016年12月  与“紫丝带妈妈的爱”、腾讯《活着》栏目共同策划拍摄了6位遭受家庭暴力无法见到孩子的妈妈们的故事。

2017年03月 参与由策展人李楠策划的“心灯计划”。为那些身陷困境的女性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以摄影的方式告白她们的困境,照亮她们的前路,帮助她们走出黑暗。3月8号发表《姐妹》长篇报道。

2017年6月《保持记录——2017西安国际摄影邀请展》

2017年8月代表中国和世界上15个国家的18位女摄影师一起参与迪士尼“迪士尼公主勇敢追梦”系列全球摄影项目。

2017年09月美国大使馆和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联合视频工作坊

2017年12月入选第13届吴哥摄影节 Angkor Photography Festival 亚洲先锋摄影师工作坊

2017年马格南基金会 Abigail Cohen 纪实摄影奖学金提名

2018年8月入选栗宪庭电影基金会电影学校学习电影、纪录片制作

2019年马格南基金会首届拓影纪实摄影师友计划提名

2019年入选《第二十七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长期关注单元

 

服务过的公益机构:

木兰社区服务中心 (打工女性和流动儿童)

乐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社区居家养老)

新公民计划(改善流动儿童成长环境)

活力社区(动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综合性服务)

再站起来公益基金会(为残疾儿童假肢安装服务)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生态农业)

工友之家(打工群体服务)


【相关阅读】

第七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评审过程大揭秘
孙振华:一个没有投票权的评委会主席
公布 | 第七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评奖结果揭晓
官宣 | 第七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将由越众历史影像馆承办
第七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开始征稿
于德水:“侯奖”是民间推动纪实摄影发展的接力
李媚:“侯奖”落户越众历史影像馆让我长吁一口气
邓启耀:“侯奖”的意义在于让老百姓的生活正式进入影像历史
杨小彦:“侯奖”回到深圳是理所当然
郑梓煜:“侯奖”应不惧怕争议,继续坚持对视觉人文精神的推动
受难者的光荣 | 顾铮:“出”“入”之间的张力与“边缘”的意义——关于侯登科的摄影
受难者的光荣 | 杨小彦:他们的历史
受难者的光荣 | 汪晖:候鸟的眼睛——纪念侯登科
受难者的光荣 | 李媚、于德水:苦难的价值——侯登科留给我们的启示
受难者的光荣 | 陈晓琦:生命的付与——侯登科与纪实摄影
受难者的光荣 | 李江树:诤友
受难者的光荣 | 陈家琪:永远的过去——也算是对侯登科的一种纪念
受难者的光荣 | 何志云:侯登科的摄影和性命
受难者的光荣 | 侯小瑾:追忆我的父亲
受难者的光荣 | 马生田:怀念老弟——侯登科
受难者的光荣 | 南康宁:痛忆登科——没有说完的话题
“侯奖”获奖者回访系列 | 海杰 x 陈荣辉
快来看看“侯奖”的获奖者们都说了些什么
快来看看“侯奖”的获奖者们都说了些什么(2)
MoHI过去式|“侯登科摄影回顾展1978-2002”开幕啦
剧透!侯登科摄影回顾展1978-2002开幕在即
讲座回顾之受难的价值与“成为照片”的努力(上)
讲座回顾之受难的价值与“成为照片”的努力(下)
活动回顾|一次“接地气”的博物馆剧场演出
首站 |“侯登科纪实摄影展1978-2002”将巡展至山东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