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磊  /  《我的村子》

摄影师    刘磊

拍摄时间  

拍摄地点   山东省肥城市桃园镇潘庄村

作品简介

潘庄村隶属山东省肥城市(县级市)桃园镇,地处平原,距离肥城县城20多公里路程,是一座鲁西南大地上最平常不过的村落。潘庄村是桃园镇四十二个村落之一,村民人口1100人左右,东北临镇中心屯头村3公里,南邻伏庄1公里,西靠里留村1公里。多年前那道名叫金线河的河曾从村子中心直直穿过,却因为年年闹水涝,被村民改道至村北穿行而过。现如今,以往雨季必定水满为患的河渠却常年干涸,故村民因地制宜,承包河坝、植树种林渐渐成为他们近些年增收的重要来源。桃园镇按照经济发展情况将辖区内的村庄分为三类,屯头、伏庄因有250省道穿过,故凭借此优势位列于一类村,而没有明显优势的潘庄村只能被归属至二类村。
潘庄村虽然名叫“潘庄”,村子里却没有潘姓人家,甚是稀奇。现即无潘姓,复何来“潘庄”?刨根究底,据村碑上记载:“潘氏首迁于此建村,以姓氏命名潘庄。明洪武年间,刘氏奉迁发令来肥邑卜居,仍沿袭原名潘庄”。此一来,刘姓渐渐成为村子里的大姓,外姓人家寥寥可数。修于中华民国三十八年的《刘氏族谱》上有段光绪十四年间的记载:“我劉氏之先派出洪同隸民籍際明時有遣發之令天佑祖始遣於肥邑愛肥河鄉民風醇穆土地肥饒因于潘莊卜居為雨世單傳勢亦孤弱至三世祖盡忠盡方盡善”。谱例上写到:“我劉氏三百餘年俱以忠厚傳家 以後有向善者祭時共獎之 有做過者祭時共攻之 庶人人共勉之”,并排立了“鸿廷思振绪 宗衍庆国昌”的辈份。按照族谱细细算来,我正是刘氏迁到潘庄以来的第十六代后人,而潘庄刘氏自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居至潘庄,至今也已有三百多年。从三百多年前初来乍到的孤门单姓刘氏,到今天潘庄的望族大姓刘氏,忠厚平顺的传统一脉相承。
历史上的潘庄村没有出现过大人物,亦少有奇闻异事,仅在抗战时期有过一位村长因向日军提供钱粮,不日即被八路军论罪汉奸处死稍有些传奇色彩。建国后的潘庄村也从未出现过人命大案,邻村曾有村民在文革动乱的年代借机报私仇致死多条人命,而潘庄村却也未有大动静,反而将邻村的人命事件作为教训,人人自危个个自省,这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实为罕见,也成为潘庄敦厚民风的记忆见证。潘庄村乡邻关系和睦,村民之间称呼完全按照辈分。所以经常会在村子里看到七八十岁的老人称呼青年小伙为爷爷,而年轻的长辈会称呼年长的晚辈为“大哥”或者“大嫂”,是为尊敬。村民注重口碑和乡邻对自己的看法,处事多谦虚忍让,以“理”为先,重孝道,如若谁家有什么丑闻劣事,则会被乡里传笑,当事人也自惭在乡亲之间无颜无面。乡亲之间如有事端,亦会有德高望重的村民出面帮助协商调停,而劝停常用言语多是“咱多少辈子下来没什么仇恨……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啊”,很是有趣。
我的出生地就在潘庄,因父母工作忙,出生不久就被寄托在爷爷奶奶身边,直到读小学才回到宁阳与父母同住,所以内心对潘庄有着深深的情感眷恋。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留守儿童”,日日与年迈的长辈厮守,却远离自己的父母。当时村子里的其他孩子亦大抵如此,年轻的父母奔忙于地里的农活,小孩子们统一归家里的年迈老人看管,和父母也是极尽疏远,聚少离多。如今随着村里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现象也越来越多,男性青壮力长期在外务工,老、妇、幼留守在家——这已经成为村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玉米和小麦是潘庄村民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经济作物一直是潘庄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肥城是山东著名水果肥桃之乡,桃园镇更是历史上的肥桃名产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潘庄村盛行种植肥桃果树,以销售肥桃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但是肥桃储存期短,容易腐烂,加之潘庄村地理交通位置并不优越,每逢丰收旺季,村民一旦销路不畅,极易亏本。于是村民再谋致富他路,在九十年代中期引进土豆、白菜等蔬菜种植。与肥桃相比,蔬菜更易储存,好销售,产量高,又是差季同地种植,经济效益高,大受村民欢迎。伴随着全国蔬菜市场的日益繁荣,土豆种植和白菜种植逐渐成为当地经济作物的主流,至05年,村子里的最后一户桃农也杀光了桃树,奔入蔬菜种植的大军。2009年肥城市被农业部列为马铃薯高产示范县,而桃园镇更是成为了肥城马铃薯生产重镇。现在,凭借土豆和白菜等主要经济作物带来的良好收益,加之混种粮食作物,去除种子、肥料和农药、灌溉等基本投资,每个农民一亩地少说一年也可以收入5000元左右。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混”出村子,走进城市,潘庄村耕地数越发富裕,每户种田人家拥有责任地6亩到10多亩不等。
村民农历二月开春耕地,播种土豆,三月初在土豆地里再混种玉米。农历五月是收麦子的季节,2000年以后村民已经不再使用镰刀人工收割,潘庄村平原的地形极适宜收割机作业,现在村子里的两台收割机正以40元一亩的价格为村民收割麦子。麦子收获的季节每每也是土豆收获的时候,土豆的收获销售是一项繁重的劳动,村民们收收售售往往要忙活到农历六月,在这三伏天的热浪里连收带卖辛苦一个多月。因为要赶在白露时节种植白菜,农历7月又要马上培育白菜苗,白露后十天左右再赶着收玉米。谚语说得好,“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收玉米的时节也要忙着种小麦。白菜的收获会从农历十月一直忙碌到大雪节气,随收随卖又是一个月。除了耕种收获的月份,其他时间都要忙作物管理,施肥、喷药……也有青壮劳力趁这农活不是太忙的时候外出打工,打工以建筑工、搬运工为主,每个月可以获得一两千元的收入。如此全年下来,村民们没有几天的闲适。终于到了腊月,村民才得以休息,打打牌喝喝茶,家家户户沉浸在新年的气氛里。
屹立三百多年的潘庄村世代农耕,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子里也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变化。村民们有的开始投资做买卖,尤其是沿村西公路的村民,买车跑出租占尽地宜;自打村子开始大面积种植蔬菜以后,许多外地的商贩都纷纷前来收购,临公路地段的村民就向商贩提供代收服务,租赁蔬菜存放仓库,也获得了不错的收益;另外,越来越多的潘庄村民通过社会招工或者当兵走出村子定居城市,位于潘庄的老宅人去屋空,渐渐荒废,现在村里无人居住的房屋就达四五十处,有些房子更因年久失修沦为废墟。及到谈婚论嫁小男小女,亦因不满于村中风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在县城买楼买房。村里孩子大都上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是近些年考上大学的并不多。无心于学业的孩子一经成年,便纷纷走上了打工的道路,老辈村民们甚至单纯的认为,只要年轻的娃儿们在外边多“混”上几年,总归是长本事见过世面的,回家后也更容易经人介绍对象。村民打工的地点多以临近城市为中心,济南、泰安和县城是主要集散点。
就这样,年龄长些的村民在田间麦隆上延续着耕耘,守望着故土;思维活跃的一部分村民在村子里开展了一些小规模的商业投资,收着蔬菜开着商店;而大批量的年轻人涌出小小的村落,通过考学、打工、当兵等途径,开始到大城市寻找各自的立足点......潘庄的村民们逐渐拆分为三个群体:传统耕作者、外出务工者和进行其他经济活动的新群体。
2011年,北京新发地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将投资6.3亿元在村东邻建设农产品物流园。筹建中的物流园占地400多亩,这又将给潘庄村带来一股新的冲击......

评委点评

李波:难得的农村题材作品,手法看似不新,但是运用得准确恰当,加上切近和细密的观察,现实的农村、农村的变化以及农村中人与人的关系跃然再现。作者不急于表现自己的观点,但是给观者留下更多的阐释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