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旻焱  /  《城市B面的风景》

摄影师    孙旻焱

拍摄时间   2010-2011年

拍摄地点   北京

作品简介

摄影师自述:
中国的城市正在以令人晕眩的速度成长着,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或许是这场狂欢的最佳代言人之一。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CBD、望京……已经成为这座城市、这个国家乃至这个时代的标志和象征。为了满足城市疯狂生长的要求,在这座城市的另一面,在高楼大厦的映衬下,在一堵堵形式各异的围墙内,一块块看来颇为荒凉的土地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或正在变身为金融街、商务区、豪宅……,成为城市的新地标,成为打造世界城市的最新成果。而就在并不遥远的过去,这些土地上可能是胡同、村庄、农田……。
伴随着我记忆的北京,并非是天安门、紫禁城、胡同……这些充满北京符号的老城区。也许是巧合,我的家、学校、曾经的工作单位都集中在现在三环路和四环路之间的区域中,对我而言,这些地方才是我个人记忆中的北京,也是我每天一定要面对的北京。我经历了三环路、四环路从无到有的全过程,目睹了我的家和大学从与农田毗邻而居到高楼林立的完整变化。在还没有三环路、四环路这个名字的时候,记忆是路边成片的平房、成片的农田、卖小人书的新华书店、买蜂窝煤的煤场……,是春节花会大街上摩肩接踵的人群、冬日里公交车站煎饼摊昏暗的灯光、晚上翻过大学的围墙把农民伯伯地里种的白菜萝卜搬回宿舍包饺子……;后来三环路开工,整个北京城都变成了工地,那时的记忆是到处林立的塔吊、满街被称为“黄虫”的面的、我家不远处的蔬菜大棚被开发为商品房……;当时间迈入新千年,四环路开工,对修路带来种种不便的抱怨还未散去,记忆就已经开始更新为对环路无休止堵车的诅咒、站在大学教学楼平台上向北看去记忆中鹤立鸡群的京广大厦和国贸中心已经淹没在叫做CBD的水泥森林中、五环路全线贯通、四环路内新建商品房均价超过了35000元/平米……。终于我觉得自己的家从郊区搬到了城里,虽然那栋楼房并不曾移动分毫。所有这一切只是发生在短短的二十几年时间里,面对着日新月异的北京,我的脑子如同一块硬盘,被不停地删除、重写、格式化,终于彻底罢工。最初的兴奋被无动于衷所替代,偶然间睁眼一看,一座崭新的北京已经矗立在眼前,除了名字相同,我已经不知道眼前的城市和我记忆里的北京究竟还有什么关系,而这座我从小到大生活了将近四十年的城市带给我的却是越发强烈的陌生和距离感。
这组照片全部拍摄于北京四环路内的中心城区,照片中的景象注定在不久的将来,在北京迈向世界城市的脚步中成为历史,他们只是城市不愿让我们关注的B面风景,并注定会被城市所遗忘,而照片中那些空旷荒凉的土地却是北京今天最为稀缺的资源,每一块都价值连城,他们背后是权力与资本的意志,隐藏着这个城市与时代的万丈雄心。曾经或仍生活在这些土地周围的大多是随着城市发展不断被边缘化的城市贫民或农民,还有就是怀揣梦想与憧憬涌入这座城市的外乡人,随着土地用途的改变,他们或许也将迎来人生重大的改变。无力支付巨额回迁费的居民拿着补偿款离开市区到城市的边缘寻找新的落脚之处;二十年前种地为生,十年前开始租房给外乡人获取收入的农民搬进了楼房,离开世代相伴的土地开始真正的城市生活;怀揣梦想的外乡人去更加偏僻的地方寻找廉价的平房继续着自己的梦想。
在一块块被铲平了历史、新的蓝图还未成为现实之前的土地上,在与繁华闹市毗邻而居、高楼环抱价值连城的土地上,这座城市的边缘人群、动物享受着土地属于他们的最后时光。没有了土地搬进楼房或正在等待搬进楼房的农民们遛狗、放风筝、打牌聊天;一些外乡人找到了赚钱的机会,他们拆房、敲砖、捡钢筋、盖新楼换取并不丰厚的收入;那些孩子们借着树杈荡秋千、乐此不疲地冲上建筑垃圾堆成的小山、走在大杂院的围墙上放学回家;因为拆迁被主人遗弃的猫狗在空旷的土地上游荡。这些场景对于我既熟悉又陌生,很多时候甚至让我想起小时候的很多生活片段,但拍照片时无法躲避的林立高楼的背景又一次次把我拉回现实,我在拍摄的是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北京城区,而非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城乡结合部。
不管我是否愿意承认,在这个年代,故乡不再承载记忆已经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宗教传统的国度,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断裂、社会转型的时代,我们的世界中没有《论语》也没有《圣经》,甚至没有《毛主席语录》,我们既不曾真正了解孔孟程朱,黑格尔、弗洛伊德、萨特也不过是一些显示品位的名字。曾经我们相信一切,是不幸;终于我们什么都不再相信,是大不幸。在不幸与大不幸的摇摆中,我的心已经无家可归。无家可归的心遭遇不再承载记忆的故乡,那份失落与茫然是被加倍放大的。
每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自己所处的时代,得出的答案一定是不同的,所以每个时代都是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就象张爱玲在文章中写到的“这时代,旧的东西在崩坏,新的在滋长中。但在时代的高潮来到之前,斩钉截铁的事物不过是例外。人们只是感觉日常的一切都有点儿不对,不对到恐怖的程度。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可是这时代却在影子似地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为要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过的记忆,这比瞭望将来要更明晰、亲切。于是他对于周围的现实发生了一种奇异的感觉,疑心这是个荒唐的,古代的世界,阴暗而明亮的。回忆与现实之间时时发现尴尬的不和谐,因而产生了郑重而轻微的骚动,认真而未有名目的斗争。”
城市变迁是每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客观反映。当整个中国处于经济高速前进,法律制度建设举步为艰,文化重建遥遥无期的时代,物质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准,每个人被裹挟其间疯狂奔跑,我们得到了儿时无法想象的物质生活,却又感到失去了很多,至于失去了什么却说不清楚。作为一名摄影师,我真的无法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好或不好的简单判断,那么就把自己的感受透过镜头记录下来吧,这样的场景也许在北京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历史,照片会记住城市在生长中曾经有过怎样的风景。而这样的场景也许会在中国其他城市继续上演,并延续很长一段时间。
最后,感谢每位出现在照片中的人,希望他们有着与我不同的感受,希望他们喜欢今天的生活,并对未来充满希望。

评委点评

蔡萌:孙旻焱《城市B面的风景》,触碰到了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已经开始让人麻木了的话题。作者在表现这个题材的时候,将个人的经验、反思和批判融入其中,虽然在影像语言上稍有不足之处,但总体尚可。作为一个具有可以持续拍摄的项目,我提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