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第九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评奖结果揭晓

2023年12月31日 09:21侯登科纪实摄影奖

第九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简称“侯奖”)终评会今日于深圳越众历史影像馆举办。本届“侯奖”自2022年12月4日启动征稿,至2023年8月31日截止。独家报名平台为视觉中国·500PX。平台共计收到申报作品项目526个,投稿人数497人,单件摄影作品总量22071张。按照申报规则过滤不合乎要求的申报项目后,有效申报项目数量为271个,来自271位参赛者。

本届评委会轮值主席李媚。

学委会组成主要根据《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学术委员会议事规则》,依照“3+2”,即三位在当届学委成员中产生,两位学委会以外成员由未参加评选的学委推荐产生。由于当届学委在任期间不得连任评委,则原学委会符合当选本届评委要求的学委只有两位,在新的学委还未补充完整的情况下,本次评委会成员实际是“2+3”的结构。

学委会组成:本届评委会成员共五位,其中在当届学委成员中产生的两位分别是新华社领衔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九届主席团副主席陈小波;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侯奖第七、八届轮值主席孙振华;由学委会新推荐而加入本届“侯奖”评委会的评委是:摄影家、南方日报社《南方传媒研究院》影像研究专员、荷赛WPP等多项摄影奖项评委、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专业硕导王景春、《南方周末》视觉总监,高级编辑,评论家、策展人、影像文化学者李楠和摄影家、《南方都市报》视觉部负责人、法国VU图片社合作摄影师亚牛

特别感谢独家征稿平台、线上战略合作伙伴视觉中国·500PX刘翔团队,和在线监察员《中国摄影》王江的大力支持。

本届“侯奖”获奖项目为3个,提名项目为5个(进入提名的是8个),入围项目为27个(初评入围35个)。

 

获奖项目(按终评得分高低排序)

田建明 《两宋三部曲〈南渡〉〈北狩〉〈遗民〉》

吴家翔《知青病人》

姜豪《120公里每小时》

 

提名项目(按终评得分高低排序): 

邹璧宇《戛然而止的生活2015-2023》

巩烨《独居的人》

卢禹凡《姥姥》

陈 亮《乡归何处》

阿音《布里亚特人》

 

入围项目(排名不分先后)

商华鸽《生死救援》、王乃功《和你在一起》、李文硕《看不见的火焰》、潘世国《中国百姓舞》、周勇《雪雷的艺术梦》、马昌渝《我身边的500米》、邓宏钰《正在失守的农村教育》、靳浩凡《LES MARAIS沼泽》、韩双喜《墙根》、廖峥艳《她带夫嫁人,用爱撑起一个家》、吴国勇《应许之地——香蜜湖影像故事》、程思《鄱阳湖》、谢佩霞《僰人》、徐昕《大都会2016-2023》、王双跃《我的清江30年》、宋泽毅《遗忘的北境——侵华日军伪满时期军事建筑遗迹影像》、唐志杨《摘棉花的时候》、秦岭《海祭》、唐寅《海风吹过的地方》、马宇飞《教育表象》、张福荣《卡拉OK》、蔡山海《逍遥三章》、王美燕《修船女工》、李永春《宝贝回家》、童碧燕《82幅肖像和一张静物》、汪泽坤《风过无痕》、任俊杰《彩虹桥》

 

 

 

 

No.1 

田建明 《两宋三部曲〈南渡〉〈北狩〉〈遗民〉》

项目阐述:

生在河南,活在江南。作为一名今天的“南渡”人,举家南迁的经历,让我对历史上“宋人南渡”这段史实有了跨越时空的共情。每年在江南与河南之间的回乡与返程途中,我不由自主地有意去寻访宋人南渡的遗迹,在历史的废墟上怀古叹惋,在故实的大镜像中,去观照自我的成长。

近900年前的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灭亡。徽钦二帝北狩,随行者14000余人;高宗南渡,民之从者如归市,数百万人从中原下江南;而在北宋故都开封,“遗民泪尽胡尘里”“父老年年等驾回”。

河南孕育了中原文明,是古中华文化的输出地。同时,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河南历史上战乱频繁,也是人口外流的重地。即使在今天,河南省也是人口外流的第一大省份。据统计,目前河南总人口9872万人(2022年),外出务工人数约3640万人。平均2.7人中就有1人外出务工。

两宋三部曲《南渡》《北狩》《遗民》的影像创作,明线是以北宋故都开封为原点,南到浙江杭州,北至黑龙江依兰县,对中原文明“南渡”“北狩”的人文遗迹寻访。暗线则是作者倾注了自身的经历和情感,为今天的或四处奔走、或留守在家的河南人书写的心灵三部曲。

 

  

 

 

  

 

  

 

 

 

No.2 

吴家翔《知青病人》

项目阐述:

1968年,在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下,数百万城镇青年告别父母、亲人和家乡,奔赴农村和边疆。广义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1955年~1980年,历时25年,知青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

这场运动对整整这一代城镇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黑龙江农垦总局,从1968年-1977年,垦区共安置知青549567人,至2006年底,9207名知青仍工作生活在垦区。通过调研了解到,垦区有将近300名知青(含知青配偶和知青子女)患有精神疾病。

罹患精神疾病的他们栖身在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这是全国唯一专门服务知青精神残疾人员的托养机构,2008年由黑龙江农垦总局投资三千万元在佳木斯建成,这里留存了了他们无处安放的晚年。

 

 

No.3 

姜豪《120公里每小时》

项目阐述:

120公里每小时是我们国家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众所周知,车速越快,发生事故的后果也会加重,我目睹了这些发生在高速公路发生的一切。

钢铁在急速的撞击下改变形状,人们在瞬时的念头里和世界道别。道路实况、违法情形、机件构成、车辆状态、举止行为……交通环境和人的因素在不确定的时间里会产生不确定的反应,这种结果不可预见。我时常在想,如今带走周遭生命和思念的,并不全是疾病或者战争,现实往往更令人沮丧。于是,我试图在一些现场里寻找那些足矣改变人生轨迹的成分,诉说这伴随社会飞速发展而不忍直视的话题。作为参与者和见证人,能深刻的感受到当时的无奈、愤怒还有绝望后的平静。“曾发生过”、“无法复制”,我遇到了他们却无法阻止,且在不同维度里“再次发生”,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猝不及防的当下?

我们会在城市道路上看到一些车辆发生的种种,却很少能看到高速公路上发生的事,这不仅仅是因为高速公路行车速度快,快到司乘人员不会留意路上发生的一切,而且高速公路相对封闭和特殊,所有车辆不能掉头,只能往一个方向行径。例如在发生事故以后,在城市道路很多驾驶员会选择下车争论、检查车况,但在高速公路上,这就是一个最为致命的安全风险,驾驶员应该第一时间将车辆靠边或者驶离就近出口,而不是在车道里等待。交通事故是所有交通参与者不可回避的话题,交通工具的性能稳定不变,高速公路的环境也基本不会改变,大部分的变量在于驾驶员本身,会因为一些不良的驾车习惯,一些疏忽大意的操作,一些投机取巧的违法,最终导致了意外的发生,我作为目击者参与和见证其中,感受这些“铁皮机器”不受控后带来的冰冷与伤痛,也体验了一些同路人给予的温暖和慰藉。

我选择了400公里的路段作为拍摄和统计的目标路段,预计用十余年完成这个作品。根据现有的数据,仅2022年,这里就发生了12800余起交通事故,共计受伤1725人。其中由于操作不当引发的事故占比34.2%,未保持安全间距发生追尾占比20.8%,违法变更车道事故510起,疲劳驾驶等引起的事故683起……每当我面对这些场景和这些冰冷的数据,我脑海里常在反思,如今的道路发展越来越好,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的质量也越来越好,在出行愈发便利的情况下,道路交通的安全是否同样需要被人们重点关注,我也想通过这些照片,来警醒我们广大的驾驶员们——“安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