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  /  《异乡•故乡——新疆伊犁俄罗斯族人迁徙历程及血统演变》

摄影师    王晴

拍摄时间  

拍摄地点  

作品简介

摄影师自述:

彼得罗:顿河,投入你的怀抱洗礼,是我最大的夙愿。
拉丽莎:伊犁河畔,父亲战亡,母亲安息的土地,是我的故乡。
安德烈:逃亡,是获得重生的开始,异乡是安居的家。
亚历山大:音乐,永远割不断我和俄罗斯的联结。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就有俄罗斯人通过中国伊犁边界进入新疆;到1871年,随着中俄《伊犁条约》的签订,大批俄罗斯人,主要是商人开始迁居新疆。这一时期迁居新疆的俄罗斯人以俄国侨名的身份出现,享有特权不受中国官吏的管辖和中国法律的约束。

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国内发生内战,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大批战败的白俄官兵及难民涌入新疆,成为二十世纪俄罗斯人移居新疆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也是对新疆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最大的一次。

1930年前后,苏联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同时与新疆相邻的地区出现饥荒,大量饥民和无法接受农业集体化政策的俄罗斯人携家带眷来到新疆;这一时期,苏联红军向中国工农红军提供军事援助,派遣布尔什维克战士来到伊犁,他们中间有来自顿河的哥萨克军官,也有来自莫斯科的年轻女军医,战争后他们的后人部分留在了伊犁。另外,这一时期,苏联政府遣返大批在远东务工的华工,华工携带俄罗斯妻眷家小返回中国新疆。这些俄罗斯人加入中国国籍,从而形成了新疆的俄罗斯民族。

到1944年,新疆省政府统计全疆有俄罗斯人19392人,而伊犁地区,是俄罗斯人最大的聚居区。

这些俄罗斯人积极融入新疆的社会生活,与新疆少数民族通婚,学习当地语言、文化习俗,并将新疆视为故乡。在百余年的民族演变融合中,目前有俄罗斯纯血统的人屈指可数。

我在伊犁拍摄,第一部分,调查采访了4个俄罗斯族家庭,结合历史旧照,收藏文物、家庭文献,诠释他们的迁徙历史、生活信仰,以及挥之不去的浓烈乡愁。而这4个家庭也是伊宁市仅存的有纯俄罗斯血统成员的人家。第二部分,拍摄俄罗斯族与其他民族通婚产生的第二、三、四代混血后人的面部肖像,旨在研究一个极少数的、外来的迁徙民族在异国他乡的演变进程,从他们的面部特征可以看出,在一定历史时期,在新疆,俄罗斯族的族名概念可能会存在,但具备纯血统和有着俄罗斯特征长相的人将在不断融合中消失。

评委点评

闻丹青:第一部分,调查采访了4个俄罗斯族家庭,诠释他们迁徙历史、生活信仰,以及浓烈乡愁。这4个家庭也是伊宁市仅存的纯俄罗斯血统人家。第二部分,拍摄俄罗斯族与其他民族通婚产生的第二、三、四代混血后裔,从他们的面部特征可以看出,纯粹俄罗斯血统的人将在不断融合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