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者说 | 吴家翔:摄影师哪怕是创造多一点点可能性是否更好?

2024年01月16日 16:41侯登科纪实摄影奖

吴家翔,1984年生于宁夏,纪实和报道摄影师。拍摄过《非典后遗症》、《失独老人》、《知青病人》、《赴美生子》、《低龄留学生》、《人们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狗》等选题。本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参赛项目为《知青病人》。拍摄源起2014年因为一个公益组织的项目到了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了解到被拍摄对象这个群体,进行了首次拍摄,之后在20172023年两次跟进拍摄。

 

 

2023年进入倒数的时候收到了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组委会的获奖通知,这对我来说是个惊喜,也是极大的鼓励。

我初次接触这些老人是20138月,说实话第一次进入病区的时候我是有点怕的,那一次的拍摄我更多的只是把他们理解成了精神病人,有些画面看似有冲击力,但猎奇的成分更重。

后来又有机会给他们拍照是2017年初冬,我跟着他们其中的两位从佳木斯回了天津老家,看到了他们和家人的相处,他们之间情感的关联和爱,以及剩下的无奈;我开始意识到他们和我们一样,其实都是普通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和过去,我感觉我和他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疫情这三年医院是谢绝探视的,他们也有三年没能和家人相见。今年夏天,我跟着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系的富晓星教授一行再去探望这些老人,几年不见,有些老人已经不在了;之前跟着他们回了老家的两个老人,一个瘦了很多,另一个坐上了轮椅,坐在轮椅上的老陈,他80岁的姐姐和60多的弟弟坐了二十几个小时的火车从天津来看他,每天给他熬绿豆汤,带好吃的,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他们每年都会来。

有时我会怀疑,关于这个项目,这么多年的拍摄是不是一直在重复?因为大部分的照片都局限在那个病区里;但也有一些时候我会提醒自己,我一定还有些什么可以做,通过这个项目的继续拍摄,通过这些照片,或许我能帮助这些老人改善下生活条件;或许能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走出病区,回老家去见见家人;哪怕是让他们在这个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城市周边去放放风呢?

也许摄影师只提出问题就足够了,但如果也能解决一点点问题,或者哪怕是创造了多一点点的可能性,是不是会更好呢?

 

 


 

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是全国唯一专门服务知青精神残疾人员的托养机构,2008年由黑龙江农垦总局投资三千万元在佳木斯建成。这里留存了罹患精神疾病的知青们无处安放的晚年。

1968年,在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下,数百万城镇青年告别父母、亲人和家乡,奔赴农村和边疆。广义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1955~1980年,历时25年,知青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这场运动对整整这一代城镇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黑龙江农垦总局,从1968-1977年,垦区共安置知青549567人,至2006年底,9207名知青仍工作生活在垦区。通过调研了解到,垦区有将近300名知青(含知青配偶和知青子女)患有精神疾病。

作者2014年第一次拍摄之后,在2017年,由于另一个公益组织发起了一次带知青精神病人回老家的公益行动,让身体状况还不错的一部分人能够回到家乡和亲人们短暂的团聚,作者又一次记录下了过程。2023年,作者再一次跟随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系的师生们再次回到知青安养中心的时候,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已经不在了,还有些也在慢慢老去。

作品记录的这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为一些历史的原因,年纪轻轻就离开了家乡和亲人,奔赴农村和边疆,那场运动对整整一代城镇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已在70岁以上的年龄,在这个本不属于他们的地方成为了精神病人,且无法再回到故土,有些人甚至已经离开人世。

为此,能为他们留一下一些影像资料是有价值的。

目前拍摄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病区的日常生活记录,二是陪知青精神病人回家探亲。接下来作者计划跟进拍摄3-5年,从而更丰富患者向外、向故乡和亲人的延伸,而不仅仅是让他们的画面停留在病区,立体的呈现他们的人生关联。这个拍摄计划和构想,契合了评委们对拍摄题材的可持续性的重视,同时也引发当拍摄的对象正在消亡,如何内容上拓展可持续空间的讨论。

2014年8月,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一个当年的知青在观看翁乃强先生拍摄的知青照片。2014年8月,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一个当年的知青在观看翁乃强先生拍摄的知青照片。

2014年8月,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几个男患者围在一起等待使用剃须刀刮胡子。2014年8月,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几个男患者围在一起等待使用剃须刀刮胡子。

2014年8月,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病人们坐在桌前等着吃早饭。2014年8月,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病人们坐在桌前等着吃早饭。

2014年8月,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一个老年患者在做脑电图检查。上山下乡时他将回城的名额让给了女友,

但女友回城后和别人结了婚,他因此成了精神病人。

 

2023年7月,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患者老李由其他患者搀扶着吃晚药。2023年7月,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患者老李由其他患者搀扶着吃晚药。

2023年7月,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患者老陈向护士证明自己已经将药服下。有些精神病人会有藏药的习惯,

因此每次服完药后,医护人员会进行检查。

 

2017年11月,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医护人员在给患者老陈测量脉搏。2017年11月,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医护人员在给患者老陈测量脉搏。

2017年11月,患者老陈和老李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从黑龙江出发,回天津老家探亲。这是一个

由公益组织发起并获得医院支持的公益项目,患者可以回到老家和亲人朋友短暂团聚。

 

2017年11月,天津,时隔多年,患者老陈终于和兄弟姐们一起团聚。2017年11月,天津,时隔多年,患者老陈终于和兄弟姐们一起团聚。

2017年11月,天津,患者老陈在兄弟姐妹的陪同下一起去给已经去世的父母上坟。2017年11月,天津,患者老陈在兄弟姐妹的陪同下一起去给已经去世的父母上坟。

2017年11月,天津,短暂的团聚即将结束,老陈的大姐很不舍得和弟弟又一次分别。


 2017年11月,患者老陈坐上了即将从天津开往北京的高铁上,他的姐姐和弟弟在站台上和他告别。


2017年11月,从佳木斯飞往北京的航班上,患者老李望着窗外的陷入沉思。


2017年11月,天津,时隔多年再次回到老家,又能见到妻子,他非常开心。


2017年11月,天津,老李和妻子聊起了从前的往事,情绪低落。


2017年11月,天津,老李和妻子在海河边闲逛,两个人一起分享冰一串糖葫芦。


2017年11月,天津,女儿也回家和他们一起团聚,一家三口时隔多年终于再次团圆。


2017年11月,天津,老李和妻子在出租车上。


2017年11月,患者老李在从天津去北京的高铁上望着窗外,他将在北京乘飞机返回知青安养中心。


2017年11月,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晚饭后,患者们在看电视。


2017年11月,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患者们在活动大厅散步、打乒乓球。


2017年11月,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女患者们在活动大厅散步。


 2017年11月,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女患者们在室内晒太阳。


2023年7月,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一个男患者在给女患者发卫生纸。


2023年7月,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患者们在等待吃晚饭。


2023年7月,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患者们午休后的水果是西红柿和黄瓜。


李俊英年轻时和妻子的合影。照片拍摄于2017年11月。


2023年7月,安养中心窗外。

老知青们在缓慢而重复的生活中一天天老去。他们所能等待的,只有亲人的探望或一通电话、一个包

裹,又或是生命的终章。

 

 

 

吴家翔

1984 年生于宁夏银川,纪实和报道摄影师。 

《中国失独老人调查》入选 2012《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

《中国失独老人调查》获《看天下》2012 年度报道摄影师奖项

《跟未来有关的游戏》获第十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肖像类三等奖

《赴美生子》获得 2017 年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日常生活类组照优秀奖。 

《人们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狗》入选 2018 年索尼青年摄影师支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