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专家点评汇集

2019年10月12日 15:03侯登科纪实摄影奖

第一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于2007年展开评选。下为部分评委专家对部分参与摄影师的作品点评。

一、评委

阮义忠  李媚  李公明  陈丹青  吴亮  杨小彦  顾铮

 

二、评语

1、提名

(1)齐  鸿

参选作品:《城界》

专家点评:

a.顾铮

       齐鸿在《城界》中,将他的镜头挤入城乡结合部的裂罅之中,以视觉探险的心态,一路深入少被或不被各种权力加以放肆修理的边缘小镇,探检充满了人鬼之情、人神之交的现世的神秘与诡谲。他的摄影,将现实与超现实作了均等处理,既以看似真实的影像给城市解密,也以充满超现实意味的影像给城市加密。《城界》是一部无法以传统的纪实摄影定义加以判断的作品,它所具有的强烈的主观性,也模糊了记录与表现的边界,同时,也给了解纪实摄影的可能性,带来了更为开阔的认识空间。

 

(2)骆丹

参选作品:《中国318国道》

专家点评:

a.阮义忠

       骆丹是近年来作品最具个人风格的中国摄影家之一,此次未能得奖,让人有遗珠之憾。从骆丹的上一个摄影主题《318国道》,已可看出他是工作计划周详、态度严谨、艺术表现手法精准的创作者。此次的参展主题《北方—南方》是他从南北方向纵贯中国的视觉经验,诚如他自己所言,加上《318国道》的从东西方向横穿中国,他将完成在中国大陆的一次「十」字型游走。

       骆丹镜头下的人、事、物,彷佛都处在一种迷失的状态。这恰恰反映了摄影家本身的价值观以及对创作方向的确定,那就是,在这个价值混淆的社会环境中,努力保持清醒、秉持良知。

       正值壮年的骆丹,是一位让人可以期待的摄影家。相信他「用镜头记录奥运前中国社会的精神走向」的这个愿望,能够顺利实现。

 

2、入围

(1)路泞

参选作品:《寻常》

专家点评:

a.顾  铮

       通过一个从生活体会生活、从生命体悟生命的、正好从自己的青年时代走向中年时代的摄影家的眼睛,将人对于人情、命运与生死轮回的无尽感动、无限感慨与无奈感叹凝聚于照片的方寸之中。《寻常》以质朴有力的画面把日常的诗意化作苍劲的生命示意,是一个心灵丰富的摄影家对于如泣如诉的人生的夫子自道。《寻常》是一部饱含生命沧桑感的“私摄影”力作。《寻常》的摄影本身,就是一个“寻”找日常的平“常”中的诗意的生命过程,这个过程将伴随摄影家对于生活与生命的认识的深入而无限展开,并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期待。

 

(2)赵利文

参选作品:《别墅》

专家点评:

a.顾  铮

       赵利文的镜头从别墅这个生活空间进入中国新兴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将新社会阶层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价值观、美学趣味、空间感、未来想像等融汇于他对于生活在别墅这个空间中的人们的生活写照中。希望他通过对于中产阶级的长期、持续、耐心的观察与记录,为中国民间日常生活的变化与社会转型增添新的视觉文献。可能的话,无论是人的各种活动,还是他们生活空间中的各种布置摆设,都应该获得更深入的、更仔细的、更丰富的细节刻划。有时,一“物”也是胜千言的。

 

(3)牛建海

参选作品:《去黄河滩种地的人们》

专家点评:

a.李  媚

       从40幅照片中能看出作者的影像表现能力比较好。拍摄状态也比较自如。

       问题的关键是,作者应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拍摄定位。也就是说,面对黄河滩种地的人群,想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记录或者表现他们。如果用记录的方式,应该有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地点。应该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人与土地更深层的关系。应该有四季的长时间的深入拍摄,有岁月的流逝……

       如果希望表达自己对于某种地区性的劳作场景的兴趣,或者是希望表达土地与人的关系,而不作具体的报道或纪录。那就应该有更深入的思考。这样的场景意味对于自己的意义是什么?人与土地的关系是什么?怎样的语言方式能够更准确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应该在不断的拍摄中,产生更鲜明的语言方式,进行叙述。

       从目前的图片看,感觉比较表面。太多的场景,场景的背后是什么?这是令读者关心的。也应该是摄影者要回答的。

       建议找一些关于人与土地的电影、摄影、文学阅读,也许能够有所突破。

 

(4)周  伟

参选作品:《怒姆乃依——生活在怒江大峡谷》

专家点评:

a.李  媚

       选题非常好,尤其是在当下更具有意义。作者的图像表现能力也比较好。这是一个值得长久关注拍摄的选题。

       感觉遗憾之处是过多宗教活动的内容,而太少日常生活的内容。吕楠、杨延康都拍摄过内地天主教。他们的问题都是太多专注于宗教活动与仪式。其实,对于有信仰的人们,我们的镜头,应该更多地表达他们精神面貌的与众不同,关注于信仰带给这些人们的精神财富。仪式是需要的,仪式只是一种表现形式。

       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到家庭,深入到人群中,与那里的人们建立亲密的关系,真正理解和懂得他们的精神与情感世界。从现在看到的照片,我感觉到仍然有一种距离,大多数照片还只是表象的观看。亲密是能够从照片中读出来的,这样的地方,值得我们建立与之亲密的关系。

       另外,希望有更多的关于环境的表述,比如:室内、村寨等。

       有一本书《福音谷》,作者林茨。这本书写的就是你去过地方。不妨找来一看。

 

(5)黄新力

参选作品:《陕北盲人说书》

专家点评:

a.阮义忠

       黄新力在拍摄《陕北盲人说书》时,自己也有如一位说书人,述说着这流传千年的艺术形式,因为现代文明的冲击、盲人宣传队的解散,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灭顶之灾。

       这组作品既证明了摄影的长处,也道出了摄影的局限。照片中说书人所讲的故事是有关那朝那代的那些人,我们无法得知。但从影像上的容颜与身影,我们却可了解这群人的坎坷与苦难。在陕北这片孕育他们的土地上,他们彼此互助、互爱,一辈子承受着艰苦生活的考验,却在精神领域里与古往今来的将相帝王、风流人物以及宝贵的传统价值融成了一体。

       《陕北盲人说书》是个非常好的主题,黄新力的用心与努力也看得出来;倘若在艺术表现方面更为精练,作品的成就当不止于此。

 

(6)宁舟浩

参选作品:《京剧的守望者》

专家点评:

a.阮义忠

       宁舟浩送审的两个专题:《一个人的城市》、《京剧的守望者》,无论在质或量方面,都道出了他是一位勤奋且水平高的影像工作者。此外,他对中国当前的社会问题与文化现象,都投注了同等的、长时间与全面性的关注。

       宁舟浩很用心地将拍摄主题从里到外,锯细弥遗地作了探讨,作品中充满了与拍摄对象的情感交流,透露了整个拍摄过程就是他在人生舞台上的学习与成长,使他与被拍摄对象彷佛形成一种血缘关系。但也正因对目击的一切都难以割舍,使得单张影像之间的水平产生落差。若是在挑选作品时大刀阔斧,将想要表达的观点聚焦地更为清晰,对整个系列的水平提升定有帮助。

 

(7)朱强

参选作品:《江湖》

专家点评:

a.阮义忠

       对衣食无缺的孩子们来说,杂技也许是令人向往的游戏,但对贫困人家而言,却是子女填饱肚子,对未来或许能报以寄望的唯一出路。

       朱强的《江湖》,让我们走进河南省几个乡镇的杂技学校,看到孩子们从小在此受到严谨的杂技训练。一张张微笑的童颜上布满了汗水与泪水,一个个高难度的肢体动作隐藏了伤痕累累的成长经验。尽管这些杂技团的孩子,有一天也可能从穷乡僻壤的街头巷尾,爬上光鲜亮丽的国际舞台。但是,他们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朱强用他的镜头,把这些孩子的处境,一一呈现在世人的眼前。在这一系列的照片之中虽然不乏佳作,但就整体而言,构图与表现手法可再加强。